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正文
穷劫曲 先秦 · 无名氏
 押词韵第十八部
《吴越春秋》曰:乐师扈子非荆王信谗佞杀伍奢白州犁而寇不绝于境。至乃掘平王墓。戮尸奸喜。以辱楚君臣。又伤昭王困迫。几为天下大鄙。乃援琴为楚作穷劫之曲。其词曰:
王耶王耶何乖劣。不顾宗庙听谗孽。
任用无忌多所杀。诛夷白氏族几灭。
二子东奔适吴越吴王哀痛助忉怛。
垂涕举兵将西伐。伍胥白喜孙武决。
三战破郢王奔发。留兵纵骑虏京阙。
楚荆骸骨遭掘发。鞭辱腐尸耻难雪。
几危宗庙社稷灭。庄王何罪国几绝。
卿士凄怆民恻悷。吴军虽去怖不歇。
愿王更隐抚忠节。勿为谗口能谤亵(《吴越春秋》四。《诗纪前集》四。○逯案。渚宫旧事二曰:昭王乐师扈子侍坐。引琴而歌曰:王兮王兮听谗邪。枉杀左右冤伍奢。二子怀恨东奔吴。创仇构祸破国都。鞭尸戮骸邱墓屠。赖申包胥人获苏。王虽反国忧未徂。与此互有异同。)
又令 春秋楚国 · 楚庄王
 出处:全上古三代文卷九
寡人恶为臣而遽谏其君者,今寡人有国家,立社稷,有谏则死,无赦(《说苑。正谏》:「楚庄王立为君,三年不听朝,乃令于国。」)
应求言诏上封事宝庆元年 南宋 · 曹彦约
 出处:全宋文卷六六五一、《昌谷集》卷五、《宋史》卷四○一《曹彦约传》、《历代名臣奏议》卷六一、《永乐大典》卷一五○七五
臣伏读圣训,至再至三,仰见陛下寅畏以奉天,艰难以济业,不矜伐聪明,不鄙薄愚贱,博采旁求,思有益于治道而后已。
臣待罪言语侍从之列,职思其忧,圣意之所未及,犹当有以补报万一。
矧恻怛求之,可无一言以自效耶?
臣窃观陛下嗣服之初,未尝有失德于天下。
而天下之共治者常有凛然不安之忧,天下之论治者常有歉然不足之叹,不可谓之小故也。
新政所当行者有未尽耶?
抑事变之方来者有难测耶?
将异议者好为纷纷而不足恤耶?
抑将疑其说之不合而思求以胜之耶?
明良精一之地,兢业万几,主德必欲其宣,恩泽必欲其流,乃方与贤士大夫争辨于是非之际,疑似于从违之末,则致治之效无时而可望矣。
都俞之堂,何嫌于吁咈;
好谋之主,何难乎销印?
施行容有未尽,事变容有难测,异议者正所当恤,而其说之不合者不足胜也。
臣不暇广譬曲引,以明前事之失;
亦不敢偷容取悦,以媚世俗之好。
窃以为重裘可以禦寒,自修可以止谤。
若国势之所以未定,与人情之所以未孚,陛下诸臣皆足以应诏言之矣,不复条列,以紊天听。
请即其易行者而径言之,庶几其有补也。
陛下谨定省以事长乐,开王社以笃天伦,孝友之行,宜足以取信于天下矣。
然而兄弟至亲,犹误于狂妄小人之手;
道路异说,犹袭于尺布不缝之谣。
事关国体,人皆以为难处矣,臣犹以为易也。
守法者人臣之职也,施恩者人主之柄也。
汉淮南厉王欲危社稷,大臣张苍、冯敬等论如法,文帝既赦其罪,废而勿王,不幸而死,即封其三子于故地,以示私恩。
此往事之明验,本朝太宗皇帝之所已行也。
今若徇文帝缘情之义,法太宗继绝之意,明示好恶,无隙可指,虽不止谤而谤乃息矣。
陛下招山东以复境土,抚忠义以幸遗民,混一之机,宜闿端于此矣。
然而跋扈之将肆凶残于制阃,授钺之人持依违于两端,去留不常,包藏未发。
事关国势,人以为难处矣,臣犹以为易也。
戍虎牢之城,郑不得与晋争;
杜大行之险,楚不足以支汉。
用兵之道,可以形格而势禁,不可以直致也。
江内者两淮之腹心,正军者忠义之主宰。
有三万之正军,然后可以制一万之降卒;
有十万之正军,然后可以制三万之忠义。
盱眙孤单,江西阔远,三衙涣散,见谓脆懦。
若能徙江外之阙额,立江内之重屯,人众而聚则有才可选,军归其营则无券可擘,可以省廪稍,可以减般运,使超石拔距之勇出其中,而牛酒日至之声闻于外,然后经理淮壖,振立威柄,则犯上者翻为孝悌,而狂狡者莫不率服矣。
陛下位置虎臣,布列阃外,峻陟骤用,不拘常制,宜有以得其人矣。
然而每一选用,物论汹汹,幸而无事则举朝相贺,不幸而败事则举朝归怨。
事关国论,人以为难处矣,臣犹以为易也。
寇准之在北门,则白沟不警矣;
张浚之在江左,则淮淝不震矣。
今大而帅守,小而一州,选用已定,臣未敢轻议。
金陵虚席,公论之所属目。
合公论则朝廷奠枕,拂公论则海内寒心。
筋力不逮者,既不可以胜任;
望位未至者,又不可以尝试。
或已试而军民不服,或未试而公论不与,岂惟臣独忧之,凡心乎国事者皆不免于过计矣。
臣以为人才不可以全求,公论不可以力胜。
与其用轻虚浅迫之人,不若用迟钝木讷之士;
与其用掊克聚敛之才,不若用宽裕温柔之德。
其仁声足以安百姓,其器宇足以压人望,气类相感则寮属可以任事,清介相勉则道义可以相规。
用人如此,则戆直者可以寝淮南之谋,而俭约者可以罢子仪之乐矣。
陛下正旦视朝,以求贤为急,访落亲擢,以静退为首,拔茅连茹,以其汇征,宜必以序而进矣。
而诏旨所颁或指为具文,选召所及或虑其不广。
事关国干,人以为难处矣,臣犹以为易也。
求贤者人主之心也,用贤者人主之实也。
仁宗之用执政,或给札于天章,而使之尽言;
真宗之待两制,或赐对于夜分,而与之议事。
故中外无不尽之情,而田里无不安之俗。
今已至者列于朝而未能行其言,未至者迟于外而未能必其进。
有言而未用,则或者疑其沮于讦;
当言而未发,则或者疑其局于懦。
日月逾迈,功效蔑然,循习如此,其视前日未求贤之时何异?
今若考其言而信其所学,用其而弃其所短,则能言者无面从,有怀者无腹诽矣。
陛下求言之心已形于御笔,而播告之旨复发于手诏。
勤勤恳恳,惟恐不逮,宜有以获其利矣。
然而外议致疑,莫能解释。
以为明言文武,似或止于衣冠;
而泛言小大,恐不及于韦布。
事关国脉,人以为难处矣,臣犹以为易也。
赦令之已行者,犹必曰该说恐有未尽;
诏旨之已误者,犹必曰前降更不施行。
况已谓小大之臣,则凡率土之滨者皆得以尽言矣。
引而伸之,特在于一命令之间耳。
孝宗皇帝即位六月丙子,而求言降诏已见于是月之甲申
至八月壬午,而进士上书者已补官矣。
九月癸丑,而布衣献言者已诏赴都堂矣。
今若明降指挥,发扬诏旨之意,精选近臣,考定可采之策,举而行之,不间于朴直,旌而赏之,首及于疏贱,在上者罔有逸言,而在下者民用丕变矣。
凡数者,举天下皆疑其难,而臣独以易言之。
臣非轻此数者而忽之也,惧陛下疑言者之过,而以为不可行也;
惧言者测陛下之意,而以为必不行也。
果其不戾于圣贤,不拂于典故,可以宽圣虑,可以系人心,若何其不于简易求之,而使上下之情捍格而至于此也?
然臣犹有献焉。
立天下之事者贵乎断,处天下之事者贵乎谦,虑天下之事者贵乎详,行天下之事者贵乎速。
肇十有二州,舜之功也,汝平水土,乃归之于禹。
薄伐猃狁,吉甫之功也,侯谁在矣,乃归之张仲
谓天下可以一人治也,不可以一人智力专也。
丘山积卑而为高,江河合水而为大。
君不自有而归之于其臣,臣不自有而归之于同列。
所谓谋及乃心者,必谋及于卿士;
谋及卿士者,必谋及于庶人。
然后人心悦服,怨讟不生。
今天下之事,虽出于独断,而众多之论,岂无偶合程度者?
若因某人之说而建某利,用某人之策而除某害,造命于上者不失于断,而推功于下者益示其谦,此则舜禹之用心也。
故曰立天下之事者贵乎断,而处天下之事者贵乎谦。
武王克商,未及下车,而封黄帝之后于蓟。
孔子为政,甫及七日,而肆少正卯于市。
谓盛德不可不速祀,而奸宄不可不速去也。
临渊而羡鱼者,不若结网之为便;
冠胄而枕辔者,不若弯弓之为健。
赏罚之所当行,命令之所当出,闻一善则若决江河,去一恶则迅如震电,使责望于上者无所愤怨,而玩狎于下者不至茍免,此则武王、孔子之用心也。
故曰处天下之事者贵乎详,而行天下之事者贵乎速。
今天下之大害者莫急于赃吏,群臣既已言之,而陛下既已闻之矣。
窃意陛下将以行其言也,而出令未暇也。
天下之大害者又莫急于苞苴,群臣亦已言之,而陛下亦已闻之矣。
窃意陛下亦将以行其言也,而出令未暇也。
议者不深察朝廷之意,即谓厌薄其说而不用,臣知其不然也。
陛下无意于求贤,则不求贤之诏矣;
无意于求言,则不求言之诏矣。
赃吏之不可使治民,苞苴之不可以立国,夫人而能言之,其在圣明岂不知此!
何忍迂缓隐忍以至今日哉?
行台谏之所已言,用转对之所通论,求赃吏之昭灼者而深治之,虽有功勿贷,察苞苴之肆行者而远斥之,虽亲贤勿释,立此之断,处此之谦,虑此之详,行此之决,则臣犹以为易也。
触类而长,举天下无不可为之事矣。
然则天下之事终于易而已耶?
禹曰:「后克艰厥后,臣克艰厥臣」。
孔子曰:「为君难,为臣不易」。
圣人之言有异于臣之说者,何也?
盖难于保治者君臣之心,而易于行事者君臣之政也。
有心于虑治,则于理为难;
有政以为治,则于事为易。
上天有靡常之命,祖宗立不拔之基,以朽索而驭马,以弱水而载舟,若何而谓之易?
从谏则能如流,改过则能不吝,赏善罚恶惟恐其不及,举直错枉惟恐其不速,若何而谓之难?
臣之所谓易者,特在于舍己以从人耳。
虑治之所以难,群臣既已言之;
为治之所以易,臣遂得以进其说。
虽二事也,其实一理也。
古者天子即位,三卿进策,始之以除患,则为福;
次之以先患虑患,谓之豫;
终之以祸与福邻,莫知其门。
豫哉豫哉,万民望之,以为祸者福之所倚,福者祸之所伏,言福而不言祸,非所以爱其君而忧其国也。
陛下勿谓天灾之未见而以为安也,勿谓外难之未作而以为治也。
天灾未见,楚庄王以为忧;
外难未作,晋范燮以为虑。
董仲舒所谓出灾害以谴告,出怪异以警惧者,推广此意也。
贾谊所谓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,卒然边境有急者,端本此说也。
臣壮时粗有志时事,今年六十有九,多病少安,去死无几。
心志既已不强,议论又复浅陋。
自量筋力无益斯世,感陛下求言之意,而群臣又已建责难之意,敢复求其所以易者以献。
望陛下行之而已,非敢反常说而背古道也。
惟陛下与大臣图之,臣不胜惓惓。
题竟宁雁足镫款识拓本为潘玉泉庚午 清 · 何绍基
 出处:东洲草堂诗钞卷三十
《说文》「足」、「疋」两部首相承。「疋」下云:「足也。上象腓肠,下从止。《弟子职》曰:『问疋何止。』古文以为《诗大疋》字,亦以为『足』字。或曰『胥』字,一曰疋记也。」许君于此字,可谓翔实。自隶变后,足、疋两形迥殊。而《管子·弟子职》篇作「问所何止」,益不可通。此拓疋字瞭然,乃确知疋字之形。且「疋」部止「𤴙」「𤕟」两字,义取疏通,与「足」部八十五字从「足」为义者迥别。可知许君云「古文亦以为足字」者,明其实非「足」字,乃古文叚借也。古无四声,「足」「疋」「胥」「所」,皆一声之转耳。《曲礼》鸡曰「翰音」,雉曰「疏趾」。雉飞三丈,鸡飞不能三丈。飞高者见其趾。此器三趾卓立,亦可谓之疏趾。疏趾,即疋之本义矣。「疋」与「疏」同音同义而别用,「胥」「所」又别为用。古文字少,意在以简御繁,故叚借特多。然一字数叚,如「疋」字者,于部首中尤为廑见。《大雅》「雅」字,本叚鸟短尾之「雅」,又假象腓肠从止之「疋」,至今「雅」「疋」并行,竟无正字。《周礼》:「笙师舂牍应雅。」《乐记》:「讯疾以雅。」雅本乐器,所以节舞。叚为「雅颂」字,此义不见于《说文》,可想见古人作字,其难其慎,而孳乳浸多,不料后来如此之支蔓无穷也。然则「疋」之为用何广乎?据厉樊榭翁覃溪汪容甫所考證,此器曾在马半槎处,后归巴予籍,最后又归吾友程木庵六舟上人木庵家,为釐定金石文字,因此镫款识字多难辨,为剔清精拓。道光戊戌,寄拓本至都。余用厉樊榭原韵作诗三篇。后木庵之子守恭执挚门下,曾为题所藏彝器拓本,有云:「却笑木庵心似木,閒中雕尽古来虫。」时余年方壮盛,海内稽经诹古之儒,罔不谐际。摩挲金石,摅发诗文,几于无日无之。廿馀年来,军兴不息,东南文献,凋秏特甚,故人宿草,彝器晨星。余亦年逾古稀,老与病俱,后生辈有持古匫求为题记者,视为过眼烟云而已。今春至吴门,余病少瘥,渐有吟事。养閒主人出此拓属题,知是器又从木庵归鸳湖范稚禾,今自范氏归草堂。时贤题咏甚盛,余乃就「足」「疋」二字义演成一篇,以补三十年前罅漏,且亦翁、汪及今日诸君所未经道及也。时同治庚午立夏后三日,对雨并识于金狮桥巷寓斋。
我昔叠和樊榭诗,为竟宁镫费煤麝。
剩稿抛残三十年,夜雨吴船续佳话。
翁汪绪论在铅椠,皆与吾言有针芥。
剔镫休笑六舟痴,墨拓鲜明良一快。
咫义重拈足与疋,洨长于斯见炉鞴。
因思六书形声道蓺赅,仓籀幸未随嬴灰。
蒙于古文有深耆,曾考秦钟与吴罍(昔读《积古斋款识》,谓「周公𠌶钟」。「周公望钟」乃秦武公德公之器,「」误为「」也。「夜雨罍」乃楚庄王所铸「罍」。仪徵师见之曰:「此吾诤友也。恨易畴未谷不及见矣。」)
侧闻草堂富彝器,燹馀收拾从蒿莱。
何时许我遍扪叩,详辨亥豕分箕荄。
今宵且喜识一字,岂厌推敲细琐如重儓。
陈明政疏 东汉初 · 桓谭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十二
臣闻国之废兴,在于政事,政事得失,由乎辅佐
辅佐贤明,则俊士充朝,而理合世务。
辅佐不明,则论失时宜,而举多过事
夫有国之君,俱欲兴化建善,然而政道未理者,其所谓贤者异也。
楚庄王孙叔敖曰:「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」。
叔敖曰:「国之有是,众所恶也,恐王不能定也」。
王曰:「不定独在君,亦在臣乎」?
对曰:「君骄士曰,士非我无从富贵;
士骄君曰,君非士无从安存。
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,士或至饥寒而不进。
君臣不合,则国是无从定矣」。
庄王曰:「善。
相国与诸侯大夫定国是也」。
盖善政者,视俗而施教,察失而立防,威德更兴,文武迭用,然后政调于时,而躁人可定。
董仲舒言:「理国譬若琴瑟,其不调者则解而更张」。
夫更张难行,而拂众者亡。
是故贾谊以才逐,而晁错以智死。
世虽有殊能,而终莫敢谈者,惧于前事也。
且设法禁者,非能尽塞天下之奸,皆合众人之所欲也,大抵取便国利事多者则可矣。
夫张官置吏,以理万人,县赏设罩,以别善恶,恶人诛伤,则善人蒙福矣。
今人相杀伤,虽已伏法,而私也仇,子孙相报,后忿深前,至于灭户殄业,而俗称豪健,故虽有怯弱,犹勉而行之,此为听人自理,而无复法禁者也。
今宜申明旧,若已伏官诛,而私相伤杀者,虽一身逃亡,皆徙家属于边,其相伤者,加常二等,不得雇山赎罪。
如此,则仇怨自解,盗贼息矣。
夫理国之道,举本业而抑末利,是以先帝禁人二业,锢商贾不得宦为吏,此所以抑并兼,长廉耻也。
今富商大贾,多放田货,中家子弟,为之保役,趋走与臣仆等勤,收税与封君比入,是以众人慕效,不耕而食,至乃多通侈靡,以淫耳目。
今可令诸商贾自相纠告,若非身力所得,皆以臧畀告者。
如此,则专役一己,不敢以货与人,事寡力弱,必归功田亩。
田亩修,则谷入多而地力尽矣。
又见法令决事,轻重不齐,或一事殊法,同罪异论,奸吏得因缘为市,所欲活则出生议,所欲陷则与死比,是为刑开二门也。
今可令通义理明习法律者校定科比,一其法度,班下郡国,蠲除故条。
如此,天下知方,而狱我怨滥矣(《后汉·桓谭传》,「拜议郎给事中,因上疏陈时政所宜。书奏,不省」。)
论人主不宜有轻群臣之心奏熙宁元年六月1068年6月 北宋 · 孙觉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五八二、《国朝诸臣奏议》卷一四、《历代名臣奏议》卷一三五 创作地点:江苏省南通市
臣风闻臣下之论,陛下睿圣聪明之资,不世出之才,以临群臣,群臣未有以望清光、佐下风者,故陛下有轻群臣之心。
虽未知信否,而臣窃惑焉。
窃以帝王之兴,亦各用其一时之人耳,终不借才于异世也。
方今人才虽为乏少,陛下欲兴太平,宜且随才诚用,将有真贤大儒,可与成功者至矣。
若必皋、夔、稷、契然后为相,太公、方、召然后为将,则臣恐难以待也。
昔者燕昭市骨,终得乐毅
齐威不拒九九之数,以成伯功。
譬之创大厦者,栋梁榱桷之材无所弃;
成大车者,轮辕衡軏之用无所遗:以其各有所施,各适其用故也。
魏武侯谋事而当,群臣莫能逮,退朝而有喜色,吴起忧之;
楚庄王谋事而当,群臣莫能及,退朝而有忧色,申公巫臣与之。
魏武之骄其臣,楚庄王之自以为忧,其度量相去远矣。
《书》曰:「能自得师者王,谓人莫己若者亡」。
夫王之与亡,其为道不同甚矣,然其所以至此者,乃在乎骄士与求益之间。
夫求益而不已,则天下之善归之,人主而兼天下之善,不王何也?
骄士而不已,则不闻其过,日与谗谄面谀之人居,如是虽谓之亡可也。
故古者天子听政,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,瞽与史献书,师箴,瞍赋,蒙诵,百工谏,庶人传语,近臣尽规,亲戚补察,瞽史教诲,耆艾修之,而后王斟酌焉。
夫矇、瞽、庶人,非有以贤于王者,然且不废,况于朝廷之士哉?
《诗》曰「询于刍荛」,《书》曰「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」。
若刍荛之贱,夫妇之愚,王者皆有所取,则其兼览广听而至于幽隐,及于微物者,此道素行也。
今者公卿侍从之官,皆天子所与朝夕谋议,以揆事图策于堂上者;
今其见也,近者不过数刻,远者无召问赐对之期。
其或乞至左右,乃须待命数日,然后得前。
以疏远难见之人,迫于须臾仓卒之问,则其言不能达其情,其论不能究其事必矣。
陛下又或易之,而意不在焉,则见其才愈下,其论愈卑也。
陛下若能改用此道,数见以尽其恩,切问以观其意,使其所怀得伸而无遁情,则下莫敢不尽,虽其疏远者,亦且于于然而来矣。
陛下遍得天下之士,而大小各当于用,则太平不旋踵而兴。
若以人才皆不足与有为而类忽之,则臣恐其贤者容默茍简以求去,不肖者偷合谄谀以投陛下之隙,若是,则所失虽近,而为祸甚远也。
《易》曰:「言出乎身,加乎民;
行发乎迩,见乎远」。
可不谨哉!
陛下垂意听察,不胜大幸!
乞以无灾为惧奏熙宁二年十一月1069年11月 北宋 · 孙觉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五八三 创作地点:河南省开封市
臣窃见朝廷自今岁以来,四方有年,大河北流,二边不警,上下欢焉相庆,以为陛下侧躬修德,任贤去邪,兴滞补弊于万事之先,故上天报之。
以德而动,如圣意发祥荐祉,皇子挺生,此固宗社无穷之休,朝廷莫大之福。
然臣窃闻楚庄王天不见妖,地不出孽,则祷于山川,曰:「天其忘余欤」?
此能求过于天,安不忘危,故能成霸功。
臣观朝廷之上,未可谓皆贤;
四方幽隐,未可谓无事;
号令施为,未可谓尽当;
北狄西羌,未可谓受赐;
鳏寡孤独,未可谓有养。
陛下中天地而立,尽有四海之广,治教政刑,粗略如此,天之报贶,乃如极治之时,此岂所谓饥者易为食、渴者易为饮欤?
人情既尔,天意亦犹是耶?
恐谄谀之人,进容悦之论;
浅闻之士,伐太平之功。
陛下如信而矜之,则臣忧天幸不可以为常,祸故多藏于隐微,而发于人之所忽也。
伏愿陛下安不忘危,存不忘亡,日新盛德,而勤俭过于平时。
损宴游,啬浮费,不迩声色,不殖货利,若楚庄无灾以为戒惧,垂法后嗣,传之无穷,则华夷蛮貊,草木昆虫,莫不幸甚。
臣不胜惓惓。
按:《国朝诸臣奏议》卷四二。又见《历代名臣奏议》卷三〇二。
风俗通义佚文卷二 其一百十三 东汉 · 应劭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三十七
颜色厚取顾眄,所以亲密(《文选·嵇叔夜秀才入军诗》注)
汝南主簿应劭议,宜为旧群讳。
论者皆互有异同(《三国·志七》注云「事在《风俗通》」。)
彭城孝廉张子矫议云:「若君臣不得相袭作名。
周穆王讳满至定王时王孙满
厉王讳胡庄王之子名胡(《意林》)」。
谨案:律者,法也。《皋陶谟》虞始造律。萧何成以九章。此关诸百王不易之道也。时所制曰令,《汉书》「著于甲令」。夫吏者,治也。当先自正,然后正人,故文书下如律令,言当履绳墨,动不失律令也。(《文选·陈琳豫州文》注,《艺文类聚》五十四,《御览》六百三十八作「故承宪履绳,动不失律令也?)
宜为旧君讳论 孙吴 · 张昭
 出处:全三国文 卷六十五
客有见大国之议士君子之论,云起元建武已来,旧君名讳五十六人,以为后生不得协也。
取乎经论,譬诸行事,义高辞丽,甚可嘉羡。
愚意褊浅,窃有疑焉。
盖乾坤剖分,万物定形,肇有父子君臣之经。
故圣人顺天之性,制礼尚敬,在三之义,君实食之,在丧之哀,君亲临之,厚莫重焉,恩莫大焉,诚臣子所尊仰,万夫所天恃,焉得而同之哉。
然亲亲有衰,尊尊有杀,故《礼》服上不尽高祖,下不尽玄孙。
又《传》记四世而缌麻,服之穷也;
五世袒免,降杀同姓也;
六世而亲属竭矣。
又《曲礼》有不逮事之义则不讳,不讳者,盖名之谓,属绝之奸,不拘于协,况乃古君五十六哉!
邾子会盟,季友来归,不称其名,咸书字者,是时鲁人嘉之也。
何解臣子为君父讳乎?
周穆王讳满至定王时王孙满者,其为大夫,是臣协君也。
厉王讳胡,及庄王之子名胡,其比众多。
夫类事建议,经有明据,传有征案,然后进攻退守,万无奔北,垂示百世,永无咎失。
应劭虽上尊旧君之名,而下无所断齐,犹归之疑云,《曲礼》之篇,疑事无质,观省上下,阙义自證,文辞可为,倡而不法,将来何观?
言声一放,犹拾沈也。
过辞在前,悔其何追(《吴志·张昭传》注)
又题御屏诗 其四 楚庄樊姬 明 · 李承召
七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:三滩先生集卷之六
庄王虎视伯图雄,为有樊姬密赞功。
兽肉不曾尝一脔,禽荒深欲戒三风。
笑他丘子防贤路,敢恃君恩擅后宫。
迎得叔敖令尹使君名显耀无穷。
轮对劄子(论君心体天意) 南宋 · 卫泾
 出处:全宋文卷六六二六、《后乐集》卷一○、《历代名臣奏议》卷四
臣闻天之爱人君,甚欲扶持而安全之。
人君之体天意者既至,则天心之爱人君者无穷。
此自然不易之理也。
臣恭惟陛下顷繇初潜,受天眷佑,贤圣仁孝,闻于天下。
祗若慈训,丕承大宝,二年于兹,天意益彰,感召弥速。
自初行大典,每举常仪,銮舆所临,若有阴相。
至于雨旸顺序,年谷荐登,四方无虞,边陲不耸。
自昔人君临政愿治,慨想而未能致者,髣髴类见之。
岂惟中外臣庶冀观太平,陛下睹此景象,宁不自喜?
臣尝考之往古,验之当今,窃有所怀,愿质之圣心焉。
大抵天之爱人君者至,则所以望之者亦至。
惟此心对越,每思副其所望,则天人相与寖昌。
茍玩其所爱,不自省循,则天心之爱或有时不可恃,而谴咎伤败之来未必不基于此。
由是观之,则凡天意之顺从,嘉祥之协至,人君未易晏然自处也。
今天心之爱陛下,可谓甚至,不识陛下所以体天意者其已至欤?
抑犹有未至欤?
臣窃谓此天畀陛下以大有为之时,所以望陛下者任大守重,固当精思熟虑,实休咎祸福之所由判也。
臣不敢远引泛论,请以仁祖及寿皇近事言之。
仁祖临御三数年间,水旱仍臻,天变数起,可谓多事。
然在位四十二载,深仁厚泽渗漉四海,而丕烈懿范垂诏万世,号称本朝全盛之时。
寿皇初受内禅,变故尤多,连岁饥荒,逆酋犯顺,若不能一朝居者。
然二十八年之久,方内乂宁,生民休息,虽大志未就,迄底小康,有光高宗中兴之治。
嘉祥之应不亟见于庆历元祐之盛时,而眚异之来适以厉乾道淳熙之志业,则今日天意顺从,如前所陈者,殆未可测,盖甚可畏而未暇自喜也。
陛下将何以处之乎?
楚庄王天不见妖、地不出孽则祷于山川曰:「天其忘余欤」?
兹在陛下省之于心,反之于身,揆之于行事而已。
臣不胜拳拳,陈其愚,取进止。
论火灾疏绍熙中 南宋 · 卫泾
 出处:全宋文卷六六三一、《历代名臣奏议》卷三○九
臣仰惟陛下寅畏天命,夙夜祗惧。
曩者火失其性,京邑屡菑,圣德消弭,荐岁宁谧,都民奠居,上下相庆。
乃者滥炎复变,上惊东朝,陛下责躬避殿,减膳撤乐,不遑宁处。
即日恭请太皇太后归奉内庭,昏晨定省,日便娱养。
不惟见陛下遇菑修省之意,又因事以昭明陛下笃孝之诚,益固太皇康宁之福,真足以上当天心,下慰人望。
恭惟国家以火德王天下,火得其性,则不为灾。
谨按《春秋传》曰:「凡火,人火曰火,天火曰灾」。
故《春秋》书火者一,书灾者十有一,皆纪异以书变也。
窃见癸丑火作之夕,先有震电,咎起不测,岂非灾变之大乎?
夫菑异者,上天所以仁爱人君而警戒之也。
楚庄王以天不见妖为惧,古人不以遇灾而有讳,常以因变而知戒。
臣愚欲望陛下睹天变之不虚,益思修省恐惧之未至者,以答上天仁爱之意,勿以目前随宜区处为足以应变,勿以旬日贬损仪度为足以尽诚。
方今四阳用事,愆阴苦寒,霖潦为沴,飞雹屡作,繁霜未止,无非天戒之可警可惧者也。
惟圣心每以弭菑销变为念,于一身之起居必致其肃,于宫闱之奉益思其未备,于宗庙之礼益尽其当敬,谨察政令之偏,广访水旱之病,清狱讼淹枉之失,戒郡邑掊尅之害,凡可以致灾咎者,无一而不加戒惧,如此,则天变可销,而乖沴可转为和平之福矣。
臣不胜惓惓之忠。
九月一日面对劄子(二) 宋 · 王蘋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五○七、《宋著作王先生文集》卷二
臣尝谓为治之本在于定国是,国是定则人心正,人心正则风俗厚。
楚庄王问于孙叔敖曰:「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」。
叔敖曰:「国之有是,众所恶也」。
夫国之所是乃至公之理,君子之所同也,而叔敖曰「众之所恶」者,何耶?
盖天下之善人少,而不善人多,此正论所以难胜也。
惟能审其是非,示以好恶,使知所向,以定国是,则人孰不归于正乎?
今日之国是,尚有可言者焉。
臣愿陛下每留圣虑,天下幸甚。
取进止。
楚妃叹 西晋 · 石崇
四言诗
歌辞楚妃叹。莫知其所由。楚之贤妃。能立德著勋。垂名于后。唯樊姬焉。故今欢咏之声。永世不绝。
荡荡大楚,跨土万里。
北据方城南接交趾
西抚巴汉,东被海涘
五侯九伯,是疆是理。
矫矫庄王渊渟岳峙
冕旒垂精,充纩塞耳。
韬光戢曜,潜默恭己。
内委樊姬,外任孙子。
猗猗樊姬,体道履信。
既绌虞丘,九女是进。
杜绝邪佞,广启令胤。
割欢抑宠,居之不吝。
不吝实难,可谓知几。
化自近始,著于闺闱。
光佐霸业,迈德扬威。
群后列辟,式瞻洪规。
譬彼江海,百川咸归。
万邦作歌,身没名飞(右一曲晋乐所奏。○《乐府诗集》二十九。广《文选》十三。《诗纪》三十。又《文选》二十八吴趋行注引序文。)
答僧维问 南朝宋 · 谢灵运
 出处:全宋文卷三十二
僧维问:承新论,法师以宗极微妙,不容阶级,使夫学者穷有之极,自然之无。
有若符契,何须言无也?
若资无以尽有者,焉得不谓之渐悟邪?
初答:夫累既未尽,无不可得;
尽累之弊,始可得无耳。
累尽则无,诚如符契,将除其累,要须旁教。
在有之时,学而非悟,悟在有表,托学以至。
但阶级教愚之谈,一悟得意之论矣。
维再问:论云:悟在有表,得不以渐。
使夫涉学希宗,当日进其明,不若使明不日进,与不言同。
若日进其明者,得非渐悟乎?
再答:夫明非渐至,信由教发,何以言之?
由教而信,则有日进之功。
非渐所明,则无入照之分。
然向道善心起,损累出垢伏。
伏似无同,善似恶乖,此所务不俱,非心本无累。
至夫一悟,万滞同尽耳。
维三问:答云:由教而信,则有日进之功;
非渐所明,则无入照之分。
夫尊教而推宗者,虽不永用,当推之时,岂可不暂令无邪?
若许其暂合,犹自贤于不合,非渐如何?
三答,暂者假也,真者常也。
假知无常,常知无假。
今岂可以假知之暂,而侵常知之真哉?
今暂合贤于不合,诚如来言,窃有微证。
巫臣庄王之言,物赊于己,故理为情先,及纳夏姬之时;
巳交于物,故情居理上。
情理云互,物己相倾,亦中智之率任也。
若以谏日为悟,岂容纳时之惑邪?
且南为圣也,北为愚也。
背北向南,非停北之谓,向南背北,非至南之称。
然向南可以至南,背北非是停北。
非是停北,故愚可去矣。
可以至南,故悟可得矣。
南征赋 南梁 · 张缵
 出处:全梁文卷六十四
岁次娵訾,月惟中吕,余谒帝于承明,将述职于南。
中川而反顾,怀旧乡而延伫;
路漫漫以无端,情容容而莫与。
乃弭节叹曰:人之寓于宇宙也,何异夫栖蜗之争战,附蚋之游禽。
而盈虚倚伏,俯仰浮沈,矜荣华于尺景,总万虑于寸阴。
彼忘机于粹日,乃圣达之明箴。
妙品物于贞观,曾何足而系心。
抚余躬之末迹,属兴王之盛世;
蒙三栾之休宠,通家之渥惠。
石渠之三阁,典校文乎六艺。
振长缨于承华,着储皇之上睿。
居衔觞而接席,出方舟以同济。
彼华坊与禁苑,常宵盘而昼憩。
思德音其在耳,若清尘之未逝。
经二纪以及兹,悲明离之永翳。
惟平生之褊能,实有志于栖息。
惭灭没之千里,谢韩哀于八极。
如蓑裘之代用,譬轮辕之曲直。
愧周任之清规,谅无取于陈力。
逢濯缨之嘉运,遇井汲之明时。
怀君恩而未答,顾灵琐而依迟。
端揆以居副,长庶僚而称师。
犹深泉之短绠,若高墉而无基。
伊吾人之罪薄,岂斯满之能持。
奉皇命以奏举,方驱传于衡疑。
遵夕宿以言迈,戒晨装而永辞,行摇摇于南逝,心眷眷而西悲。
尔乃横济牵牛,旁瞻雉库,前观隐脉,却视云布。
追晋氏之启戎,覆中州之鼎祚。
鞠三川于茂草,沾西京于朝露。
故黄旗紫盖,运在震方,金陵之兆,允符厥祥。
及归命之衔璧,爰献玺于武王
启中兴之英主,宣十世而重光。
观其内招人望,外攘千纪;
草创江南,缔构基址。
岂徒能布其德,主晋有祀,《云汉》作诗,《斯干》见美而已哉!
乃得正朔相承,于兹四代,多历年所,三百馀载。
割疆场于华戎,拯生灵于宇内;
不被发而左衽,繄明德其是赍。
临沧之层巇,寻叔宝之旧埏,蕴珠玉之馀润,昭罗绮之遗妍。
怀若人之远理,岂喜愠其能迁。
虽魂埋于百世,犹映澈于九泉。
经法王之梵宇,睹因时之或跃;
从四海之宅心,故取乱而诛虐。
在苍精之将季,剪洪柯以销落;
既观蝎而逞刑,又施兽而为谑。
候高熢以巧笑,俟长星而欢噱。
何惵惵之黔首,思假命其无托。
信人却而天从,爰物睹而圣作。
我皇帝膺箓受图,聪明神武,乘衅而运,席卷三楚
师克在和,仁义必取,形犹积决,应若飙举。
于是殪桑林之封狶,缴青丘之大风;
戢干戈以耀德,肆《时夏》而成功。
放流声于郑、卫,屏艳质于倾宫;
配轩皇以迈迹,岂商、周之比隆。
化致升平,于兹四纪;
六夷膜拜,八蛮同轨。
教穆于上庠,冤申于大理,显三光之照烛,降五灵之休祉。
谅殊功于百王,固无得而称矣。
溯金牛之迅渚,睹灵山(《艺文类聚》作灵涛。)
之雄壮,实江南之丘墟,平云霄而竦状。
标素岭乎青壁,葺赪文于翠嶂,跳巨石以惊湍,批冲岩而骇浪。
铲千寻之峭岸(《艺文类聚》作峭峰。)
潨万流之大壑,隐日月以蔽亏,抟风烟而回薄。
崖映川而晃朗,水腾光而倏烁;
积霜霰之往还,鼓波涛之前却,下流沫以游险,上岑崟〗而将落;
闻知命之是虞,故违风而靡托。
讯会骸之诡状,云怒特之来奔。
及渔人之垂饵,沈潜锁于洪源。
鉴幽途于忠武,驰四马之高轩。
不语神以徵怪,情存之而勿论。
晒姑熟之旧朔,访遗迹兮宣武,挟仲谋之雄气,朝委裘而作辅。
历祖宗之明君,犹负芒于盛主;
势倾河以覆岱,威回天而震宇。
明允之笃诚,在伊稷而未举。
矧有功而无志,岂季叶其能处。
惧贻笑于文景,忧象贤之覆餗,虽苞蘖以代兴,终夷宗而殄族。
彼儋石之赢储,尚邀之而俟福,况神明之大宝,乃暗干于天禄。
造扃键之候司,发传书于关尉。
据圜辕乎伊洛,守衡津于河渭。
无矫且以招宾,阙捐繻而待贵。
实祗敬于王典,怀鞠躬而屏气。
函谷之襟带,疑武库之精兵。
采风谣于往昔,闻乳兽。
宁成
在当今而简易,止讥鉴其奸情,陋文仲之废职,鄙而彡门之食征。
于是近睇赭岑,遥瞻鹊岸,岛屿苍茫,风云萧散。
属时雨之新晴,观百川之浩《泪干》,水泓澄以暗夕,山参差而辨旦。
忽临睨于故乡,眇江天其无畔,逆洄流而右阻,遵长薄而左贯。
独向风以舒情,搴芳洲其谁玩。
铜山而系缆,访叔文之灵宇。
得旧名而犹存,皆攒芜积楚
想夫君之令问,实有声于前古。
拯巴汉之废业,爰配名于邹鲁。
辨山精以息讼,对祠星而寤主。
每抚事以怀人,非末学其能睹。
嘉梅根之孝女,尚乘肥于媵姬。
嗟吴人之重辟,忧峻网于将贻。
彼沈瓜而显义,指沧波而为期,此浮履以明节,赴丹烂其何疑。
信理感而情悼,实凄怅于余悲。
空沈吟以遐想,愧邯郸之妙词。
南陵以寓目,美牙门之守志,当晋师之席卷,岂藩篱而不庇。
携老弱于穷城,犹区区乎一篑。
虽挈瓶之小善,实君子之所识(阙一句。)
是谓事人之礼。
雷池之长浦,想恭岱之芳尘。
临鱼官以辍膳,践寒蒲之抽筠。
又有生为令德,没为明神。
或捐家事主,携手拜亲;
或正身殉义,哀感市人。
所以家称纯孝,国号能臣。
扬清徽于上列,并异世而为邻。
发晓渚而逆风,苦神吴之难习。
岸曜舟而不进,水腾沙以惊急。
天曀曀其垂阴,雨霏霏而来集。
悯征夫之劳瘁,每搴帷而伫立。
由江沲之派别,望彭汇之通津,途未中乎及绛,日巳盈于浃旬。
于是千流共归,万岭分状,倒景悬高,浮天泻壮。
清江洗涤,平湖夷畅,翻光转彩,出没摇漾。
岷山嶓冢,悠远寂寥。
青溢赤岸,控汐引潮。
望归云之蓊蓊,扬清风之飘飘,界飞流干翠薄,耿长虹于青霄。
若夫灌莽川涯,层潭水府,游泳之所往还,喧鸣之所攒聚。
群飞沙涨,掩薄草渚,奇甲异鳞,雕文綷羽。
听寡鹤之偏鸣(《艺文类聚》作聆寡鹤之偏叫。)
闻孤鸿之慕侣。
在客行而多思,独伤魂而凄楚。
美中流之冲要,因习坎以守固。
既因之而设险,又居之而务德
南通珠崖夜郎,西款玉津、华墨。
莫不内清奸宄,外弭苛慝,篱屏京师,事有均于齐德也。
匡岭以踌躇,想霞裳于云仞,流姮娥之逸响,发王子之清韵。
若夜光而可投,岂荣华之难摈。
羡还丹其何术,伫一刃于来信。
径遵途乎鄂渚,迹孙氏之霸基。
陈利兵而蓄,抗十倍之锐师。
在贤才之必用,宁推诚而忍欺,图富强以法立,属贞臣而日嬉。
识馀基于江畔,云钓台之旧址。
战国之多虞,犹从容而宴喜。
钦辅吴之忠谅,叹仲谋之虚己。
处君臣而并得,良致霸其有以。
文侯之雅望,诚一代之伟人。
祢观书以心服,玉比德而誉均。
遘时雄之应运,方协义以经纶,名既逼而愈赏,言虽闻而弥亲。
惜勤王干延献,俾汉京之惟新,何天命其弗与,悲盛业之未申。
泛芦洲以延伫,闻伍员之所济,出怀珠而免仇,归投金以答惠。
彼无求于万钟,唯长歌而鼓枻。
慨斯诚之未感,乃沈躯以明誓。
空负恨其何追,徒临餐而先祭,及旋师于郑国,美邀福于来裔。
入郢都而抵掌,壮天险之难窥,允分荆之胜略,成百代之良规。
贾生方于指大,应侯譬之木披
所以居宗振末,强本弱枝,闻古今之通制,历盛衰而不移,可不谓然与,美经国之远体也。
酌忠言于城,播终古之芳猷;
忘我躬之匪阅,顾社稷而怀忧。
庄王之高义,乃徵名于夏州,耻蹊田之过罚,纳申叔之嘉谋,观巫臣之献箴,鉴周书以明喻。
何自谋其多僻,要桑中而远赴。
若葆申之诛丹,实匡君以成务。
在雨臣而优劣,居二主其并裕,临赤崖而慷忾,㩁雄图于魏武,乘战胜以长驱,志吞吴而井楚,总八州之毅卒,期姑苏而振旅,时有便乎建瓴,事无留于萧斧。
霸孙赫其霆奋,杖迈俗之英辅。
裂宇宙而三分,诚决机乎一举。
玄德之矫矫,思兴复干旧京。
招卧龙于当世,配管仲而称英。
收散亡之馀弱,结与国而连横,延五纪乎岷汉,绍四百于炎精。
巴丘以邅回,遵洞庭而敞恍,沈轻舟而不系,何灵胥之浩荡。
眺君、褊之双峰,徒临风以增想。
偿瑶觞而一酌,驾彩蜺而独往。
尔乃南奠衡霍,北距沮漳,包括沅澧,汲引潇湘。
滮滮长迈,漫漫回翔,荡云沃日,吐霞含光。
青碧潭屿,万顷澄澈,绮从风,素沙被雪。
杂云霞以舒卷,间河洲而断绝,回晓仄于中川,起长飙而半灭。
税遗构之旧浦,瞻汨罗以陨泗,岂怀宝而迷邦,犹殷勤而一致。
蕴芳华以襞积,非党人之所媚,合《小雅》之怨辞,兼《国风》之美志。
譬弹冠而振衣,犹自别于泥滓,且杀身以成义,宁露才而扬己,悲先生之不辰,逢椒兰之妒美,有骅骝而不驭,焉遑遑于千里。
既践境以思人,弥流连其无巳。
修行潦之薄荐,敢凭诚于沼沚。
黄陵而展敬,奠瑶席乎川湄。
具兰香以膏沐,怀椒糈而要之。
延帝子于三后,降夔、龙于九疑
腾河灵之水、驾,下太一之灵旗。
抚安哥以会舞,疏缓节而依迟。
日徘徊以将暮,情眇默而无辞。
秦皇之巡幸,尤土壤以加戮。
昧天道之无亲,勤望祀以祈福。
将人怨而神怒,故飞川而荡谷。
推冥理以归保愆,遂刊山而赭木。
于是下车入部,班条理务,砥课庸薄,夕惕兢惧。
存问长老,隐恤氓庶,奉宣皇恩,宽徭省赋。
远哉盛乎,斯邦之旧也。
有虞巡方以托终,夏后开图而疏决,太伯让嗣以来游□臣祈仙而齐洁。
固是明王之尘轨,圣贤之踪辙也。
若夫屈平怀沙之赋,贾子《游湘》之篇,史迁摛文以投吊,扬雄《反骚》而沉川。
其风谣雅什,又是词人之所流连也。
亦有仲宁咸德,仍世相继,父子三台,缁衣改敝。
古初抱于烈火,刘先高而忤世,蒋公琰之弘通,桓伯绪之匡济,邓兖时之绝述,谷思恭之藻丽,实川岳之精灵,常间出而无替也。
至于殊庭之客,帝乡之贤,神奔鬼化,吐吸云烟。
玉笥登之而却老,金人植杖以尊泉,苏生骑龙而出入,处静驾鹿以周旋。
配北烛之神女,偶南荣之偓佺
时仿佛其遥见,亦往往而有焉。
尔乃历省府庭,周行街术,山川远览,邑居近悉。
黔中以置守,献青阳而背质,邹生所谓还舟,楚王于焉乘驲。
巡高山之累仞,褒吴文之为宰。
彼非刘而八王,皆国亡而身醢。
长沙而著令,经五叶其未改。
知天道之福谦,胜一时之经始。
太傅之故宅,今筑室以安禅;
邑无改于旧井,尚开流而洌泉。
怀伊、管之政术,遇庸臣而见迁,终被知于时主,嗟汉宗之得贤。
受齐君之远托,岂理谢而生全;
怀王之不秀,遂抱恨而伤年。
修定祀于北郭,对林野而幽蔼,庶无吐于馨香,祀琼茅而沃酹。
景十三以启国,惟君王其能大。
迨炎正之中微,实斯藩而是赖。
顾四阜之纡馀,乍升高以游目。
审山川之面带,将取名于衡麓。
下弥漫以爽垲,上钦亏而重复。
风瑟瑟以鸣,水琤琤而响谷,低四照于若华竦千寻于建木。
冀嚣尘之可屏,登岩阿而寤宿。
舍域中之常恋,慕游仙之灵族。
是时凉风暮节,万实西成,华池迥远,飞阁凄明。
嘉南洲之炎德,爱兰蕙之秋荣。
下名于曲榭,采芳菊于高城。
树罗轩而并列,被岭而丛生。
玩栖禽之夕返,送旅雁之晨征。
悲去乡而远客,寄览物而娱情。
惟传车之所鹜,实鹰扬其是掌,或解组以立威,乍露服而加赏。
遵圣主之恩刑,天地之厚德。
沾河润于九里,泽自家而刑国。
阙小道之可观,宁畏涂其易克,眄高衢而愿聘,忧取累于长纆。
闻困石之非据,承炯戒乎明则,愧寿陵之馀子,学邯郸而铺匐也(《梁书·张缵传》,大同九年,为使持节都督南宁三州诸军事湘州刺史、述职经途,乃作《南征赋》其词云云,又见《艺文类聚》二十七。)
持权论 五代至宋初 · 徐铉
 出处:全宋文卷二三、《皇朝文鉴》卷九三、《文章辨体汇选》卷四一三、《经济类编》卷一二
天下所以奉者君也,君之所以尊者权也。
权者非他也,赏罚而已矣。
赏公则当善,而为善者进矣;
罚公则当恶,而为恶者退矣。
若然,则君子在位,小人在野,而权不在公室者,未之有也。
中才之君,知赏罚之权不可失,而不知所以守之之道。
欲人之怀己也,则必赏自我出;
欲人之畏己也,则必罚自我行,此乱之本也。
老子曰:「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」。
赏罚者,受之于先王,行之于有司,人君正其本,遏其淫而已。
苟自为之而自执之,其与几何!
尚书》数尧之德曰「聪明文思」。
及其举舜也,则四岳师锡,尧曰:「予闻,如何?
朕其试哉」!
夫尧既闻舜之行贤,犹待四岳举然后登用,此则赏不必己出也。
周公作万代之典,设三听之法,众听则杀之,众疑则赦之。
此则罚不必己出也。
汉高祖气吞群雄,威振海外,然而不敢以私忿诛季布,不敢以私惠赏丁公
秦始皇亲治庶务,以衡石自程,群臣莫得专任。
而秦、汉之成败,岂不明哉!
然则赏罚在于公,不在于自执,必矣。
魏、晋已降,创业之君,才略冠世,功勋震主,既当失政之代,遂践数终之运。
后世人君惩其若是,故憎疾胜己,诛锄高名,所谓同归于乱者也。
楚庄王谋事而当,群臣莫能及,退而有忧色,曰:「楚国之大,而群臣莫吾及,吾国其亡乎」!
此所以饮马于河也。
汉高祖自谓不如三杰,而能用之,所以有天下也。
梁武雍州时,破魏将王肃,得其巾箱书,见魏帝手敕曰:「吾闻萧衍善用兵,勿与斗」。
其威名如此。
及其为帝也,乃用临川王宏贞阳侯渊明为将。
竟陵府时,与谢朓、王融之俦齐名,及其为帝也,乃用陆验、石珍为心膂。
何者?
患其失权,贪其易制,曾不知亡国之衅始基于此也。
夫权者,非谓其强臣专政,王命不行,前邀九锡,后徵殊礼也。
盖人君有偏听焉,有偏好焉。
偏听则朋党有所附矣,偏好则奸邪有所入矣。
朋党势固,奸邪在侧,人主以不闻过为贤,不违命为治。
如是,则赏罚者朋党之所为,而假手于人主矣。
当时之人知其如此,亦且弃正义而事朋党,背公室而向私门,非徒竞利,且以避害,然则权安在哉?
后魏孝明时卫士数千人焚领军张彝宅,杀其父子,朝廷惧以为乱也,止诛八人,馀并释之。
高欢时在民间,闻而叹曰:「乱之始也」。
乃散家财,招集亡命,卒移魏祚。
魏人不知失权之始在乎孝明,及高氏执政,方云禄去公室,不亦晚乎?
令人君用法公共,接下均一,善善而能用之,恶恶而能去之,不以己之私,妨天下之义,虽复体非圣贤,盖亦思过半矣。
呜呼!
斯道也甚易知、甚易行、甚易效,而鲜能行者,盖夫疑信之际,贪夕之便,因循僶俛,以至隳势败,而自不之知也。
传曰「失之毫釐,差以千里」,岂虚言哉!
留侯论1060年 北宋 · 苏轼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九四九、《苏文忠公全集》卷四、《皇朝文鉴》卷九八、《历代名贤确论》卷四○、《古文关键》卷二、《文章轨范》卷三、《文章类选》卷一一、《文编》卷三、《文章辨体汇选》卷三九九、《文翰类选大成》卷一二四、《名世文宗》卷二五、《经济类编》卷八四、《古文渊鉴》卷五○、乾隆《新郑县志》卷二五、宣统《陈留县志》卷四二 创作地点:河南省开封市
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,必有过人之节。
人情有所不能忍者,匹夫见辱,拔剑而起,挺身而斗,此不足为勇也。
天下有大勇者,卒然临之而不惊,无故加之而不怒,此其所挟持者甚大,而其志甚远也。
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,其事甚怪,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?
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,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。
而世不察,以为鬼物,亦已过矣。
且其意不在书。
当韩之亡,秦之方盛也,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,其平居无罪夷灭者,不可胜数,虽有贲育,无所复施。
夫持法太急者,其锋不可犯,而其末可乘。
子房不忍忿忿之心,以匹夫之力,而逞于一击之间。
当此之时,子房之不死者,其间不能容发,盖亦已危矣。
千金之子,不死于盗贼。
何者?
其身之可爱,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。
子房盖世之才,不为伊尹、太公之谋,而特出于荆轲、聂政之计,以侥倖于不死,此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。
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。
彼其能有所忍也,然后可以就大事。
故曰:孺子可教也。
楚庄王伐郑,郑伯肉袒牵羊以逆。
庄王曰:「其君能下人,必能信用其民矣」。
遂舍之。
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,臣妾于吴者,三年而不倦。
且夫有报人之志,而不能下人者,是匹夫之刚也。
夫老人者,以为子房才有馀,而忧其度量之不足,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,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。
何则?
非有平生之素,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,而命以仆妾之役,油然而不怪者,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,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。
观夫高祖之所以胜,而项籍之所以败者,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。
项籍唯不能忍,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。
高祖忍之,养其全锋而待其弊。
子房教之也。
淮阴破齐而欲自王,高祖发怒,见于词色。
由此观之,犹有刚强不忍之气,非子房其谁全之。
太史公子房以为魁梧奇伟,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,不称其志气。
呜呼,此其所以为子房欤!
咏史 明 · 归有光
昔在齐威王,选人以治氓。
惟彼阿大夫,籍络日有声。
唯此即墨宰,小人共谗倾。
是非并颠倒,四境交侵兵。
安得召左右,阿党尽为烹?
昔在楚庄王,三年不听政。
膝上置美女,饮酒不曾醒。
有鸟止于阜,不蜚亦不鸣。
安得任伍举,一朝霸名成?
昔在帝武丁,三年不出令。
恭默以思道殷国未能宁。
安得梦圣人,求之傅岩形?
汉鼎铭(并引) 北宋 · 苏轼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九八四、《苏文忠公全集》卷一九、《国朝三百家名贤文粹》卷一八三、《古今事文类聚》续集卷二七、《古今合璧事类备要》外集卷五二、《山堂考索》卷一三○、《文章类选》卷一八、《文翰类选大成》卷一○七、一六三、《经济类稿》卷九○、《古今图书集成》考工典卷二○三、乾隆《蒲州府志》卷一八、民国《荣河县志》卷一三
禹铸九鼎,用器也,初不以为宝,象物以饰之,亦非所以使民远不若也。
王迁洛邑,盖已见笑于伯夷、叔齐矣。
方周之盛也,鼎为宗庙之观美而已。
及其衰也,为周之患,有不可胜言者。
匹夫无罪,怀璧其罪。
周之衰也,与匹夫何异。
嗟夫,孰知九鼎之为周之角齿也哉?
春秋时楚庄王已问其轻重大小。
战国之际,秦与齐、楚皆欲之,周人惴惴焉,视三虎之垂涎而睨己也。
绝周之祀不足以致寇,裂周之地不足以肥国,然三国之君,未尝一日而忘周者,以宝在焉故也。
三国争之,周人莫知所适与。
得鼎者未必能存周,而不得者必碎之,此九鼎之所以亡也。
周显王之四十二年太丘社亡,而鼎沦没于泗水,此周人毁鼎以缓祸,而假之神妖以为之说也。
秦始皇、汉武帝乃始万方以出鼎,此与儿童之见无异。
善夫吾丘寿王之说也,曰:「汾阴之鼎,汉鼎也,非周鼎」。
夫周有鼎,汉亦有鼎,此《易》所谓正位凝命者,岂三趾两耳之谓哉?
恨寿王小子方以谀进,不能究其义,余故作《汉鼎铭》,以遗后世君子。
其铭曰:
惟五帝三代及秦汉以来受命之君,靡不有兹鼎。
鼎存而昌,鼎亡而亡。
盖鼎必先坏而国随之,岂有易姓而鼎犹传者乎?
不宝此器,而拳拳于一物,孺子之智,妇人之仁,乌乎悲矣!